有閒者之居: 識學實踐篇<二>‧所以,有人討論過什麼是二次創作嗎?

2017年5月8日 星期一

識學實踐篇<二>‧所以,有人討論過什麼是二次創作嗎?


  上篇:識學實踐篇<一>‧為什麼人們講話容易自爆?
  上上篇:要怎麼「識學」?  


  首先我要提到的是,上一篇我在寫完之後的好幾天,才想起來自己其實忘記了內容應該要是怎麼寫的。那一篇就是本人俗稱「沒有大綱」的文章,結果寫出來讓我蠻意外,「啊,我好像解釋了什麼,這樣OK啦」然後就放上網路了。 

  現在動手打字時才想起來,原本是想把我的想法和真正的答案寫出來,但我最後因為寫的太順手,結果我只留下關於故事的「正確解答」,其他需要觀眾照順序、從頭到尾地閱讀。 

  要理解本人所寫的內容,不只是需要識字,還要能夠理解一句話或甚至一個段落的意義,或甚至要能夠理解一個故事背後的意義等等,就是Literature(文學)的意義,也同時衍生出Literacy(識字)的意義。 

  但我總覺得還有什麼事情沒有解釋,所以請原諒我的多嘴,更多的離題~




該怎麼提問比較好? 


  我偶爾會掉到一個狀況,就是不曉得文章該從哪裡開始寫。

  這樣就像人們面對陌生的特定議題時,不曉得從哪裡開始理解會比較好。 

  不懂某件事倒是沒什麼關係,世界上還有很多事也是我不懂的,我也不一定有足夠的時間去理解那些事。 

  若是真的想理解某個特殊議題的話,先從提問開始吧。 

  提問的基礎,要符合常識和符合議題,追求正確的答案是必然的需求。

  一切都可以先從最簡單的開始問:

  ‧它叫什麼名字?
  ‧是有形還是無形的?
  ‧可以吃/聞/看見/聽見的嗎?
  ‧形狀是什麼?
  ‧要拿來做什麼?
  ......以及許多我沒問到的基本問題。 

  以上的基礎問題,你可能會因為身為大人的自尊心只問了一個,或甚至根本不問就跳到下一個層次,那沒什麼關係。因為下一個層次似乎比較重要:

  ‧它的名字背後/直接代表了什麼意義?或是沒有意義的名詞(像是代碼、產品編號等等),那麼為什麼是「這個特殊的代碼」?
  ‧有沒有該特定議題的中文名稱—或退一百步來講—英文名稱?
  ‧是一個人們可以拿來使用的物品,還是人們設下的規則讓人們在執行某件事得以順暢暢,或是保護人們免於恐懼的規則?
  ‧是運用在哪個領域?或是屬於哪一種類別?
  ‧用在某些族群或所有人?使用它的門檻是什麼?
  ‧有沒有印象深刻的主題曲?
  ‧有關於這一方面的議題,身邊或認識的哪一個人可以回答?或是可以在哪裡找到書籍資料?或是在網路上可以查到相關的答案嗎?
  ......加上其他我沒問到的問題。 


  如果某個特殊議題的前面兩階段都理解的差不多,接下就問的比較深:

  ‧它在藝術上是屬於那一種類型?或是,它算是一種藝術嗎?
  ‧在這個作品的流派裡面,常用手法是什麼?或是說特定作者與其他同流派的人的不同做法是在什麼地方?
  ‧為什麼每一次Jim Sterling講到某些遊戲業界的人士,罵他們的時候要加上Skeleton Warrior的影片片段?
  ‧谷阿莫到底有沒有解釋什麼叫二次創作,還是他只是在為了自己辯護所以拉其他議題下水?
  (參考: 我會在4500字以內來解釋谷阿莫的6分22秒影片無助於解釋任何事)   
  以及其他可能會發生的議題之討論。 

  這一類的延伸(或衍生)議題之問題,就得明確地知道自己發問這些問題的用意,以及必須要根據或針對議題本身來發言。(我稍後會提到相關的可能與解決方式) 

  最後的階段就是學術討論等級的提問:

  ‧現在的經濟模式到底出了什麼問題,讓人們無法安居樂業?
  ‧為什麼年輕人不願意生育扶養小孩?
  或其他類似於此,這種解決了可以釐清許多人的麻煩或困境的提問。 

  有關於「年輕人不願意生育扶養小孩」這個問題之所以衛福部會提出來,然後希望有專人去做研究,我能理解為什麼他們想要這樣做。但同時我也覺得有點奇怪的是,國人健康與經濟相關的研究,應該是長期、永續型,具有科學性、客觀性的觀察、統計,並且公佈給台灣人民。照道理來說就算臨時提出這些問題,應該會有學者可以迅速地提供相關資料.......

  但是照道理來說,第一時間應該就會有對此事專門研究的學術人士解釋具體原因,為什麼衛福部不為了社會公益去發新聞稿,去解釋當今的社會現象和國人該怎麼努力的目標呢?

   先不管衛福部。有些時候問題可以很嚴肅,或非常地深入議題,如果對該議題不理解,我會建議去詢問專業人士的意見。當然討論的內容可以非常地不正經,也搞不好只是笑話或增添可談性,不需要對問題或提出問題者鑽牛角尖。

  如果發生了討論失焦或其他問題,請參考先前文章裡提到的狀況,或是尋求以下的解決方案: 


「我說啊,這兩件事無關吧?」 


  有個很常見的例子,媒體也很常拿來報導的,就是關於長壽的人怎麼維持健康,光是方法就五花八門。 

  其中有個案例讓我印象深刻:有固定抽菸習慣的人卻能活過百歲。抽菸被科學家普遍認為說有危害健康的隱憂,那為什麼有人可以活的這麼久竟然還有抽菸習慣?

  一方面來說,科學家似乎有統計過二手菸的危害比一手菸還來的嚴重[來源請求],二方面來說,這就是先前其他文章裡提到的「倖存者謬誤」。 

  或更簡單地說,所謂的「這兩件事一點關聯性也沒有吧!」這件事必須要銘記在心,又稱為相關不蘊含因果[1]。 

  若要提出更簡單的舉例,你可以把兩隻手舉起來,雙手握拳,假設右手代表著A這件事物,同時左手是B那件事物......

  好,可以放下了。 因為A和B沒有任何關係。

  如果不相信的話,就仔細看看自己的左手和右手是否長的一模一樣,最好看仔細一點,真的長的一模一樣嗎?確定嗎? 

  曾經有個關於長壽者的報導,受訪的長者就曾經吐嘈過「不要隨便相信報導」。我想這證明了事情不要混淆在一起,要分辨清楚是很重要的。 

  是可以說「兩件事有相似的地方」,比喻本來就是不太需要精確的形容就可以辦的到。但不可以說「差不多」,相似不等於相同,有些人為了思想偷渡,就會利用「差不多的心態」來說服你,不可不慎。 

  對事情小心謹慎並不是過錯。人處在不知道、不曉得的狀態是無法修正過錯的。 

  人生當中還有另一種狀況也很常見。我在高職的時候,常常聽朋友聊天聊的天花亂墜,因為我本人無法每次都搭上這麼快速的聊天,所以我會花比較多的時間去聽他們提起「外星人打牛仔的電影其實是現實生活中其他科的女同學好棒」,基本上討論進展的速度差不多就是這樣。

  也因為交談的過程娛樂成份太高,混雜了虛構的內容,人們自然會把這樣的交談當做是生活日常的一部份,但當朋友們鼓譟慫恿,要把虛構的故事或狀況,拿去問真實的對象時,我就吐嘈說:「我們不能拿這些胡扯拿去問女同學,因為這些都只是我們隨口亂講,她一定聽不懂我們在說什麼。」 

  雖然我這麼說,但朋友們卻仍然相信說有那個機率是真的,但拿去問的結果當然就是困惑收場。因為不認識她,就隨便找了個故事放在她身上,在討論的過程中還把這些事情當真了,這就是訴諸無知。另一方面,這也是集體盲目[2]造成的誤解。 


延伸型議題的危險性


  人生當中裡會有很多事情發生,無論好壞,無論對你我的影響如何。

  討論延伸型的議題並不是說對公眾無益,而是因為我通常不曉得自己的想法是什麼,或是自己也不是那麼喜歡去講這方面的議題。結果導致我會刻意忽略掉某些敏感,或者是難以討論的議題。 

  因為我得對自己的言論與行為負責。我不能隨便說這是誰的錯或是什麼理由發生錯誤,如果是結構性或系統性的問題.......最容易陷入的謎思,就是把事情怪到一個人的身上,事情就可以結案,大快人心、晴空萬里,再也不需要提起。 

  真實的狀況卻時常不是這樣,若是沒有針對議題討論,很容易就會失焦。 

  延伸性議題並不是不好,問題就在於,如果人們沒有辦法判斷出特定的核心議題為何,或者連原始的議題內容為何都理解的不是那麼清楚,網路的討論很容易就會因為去個人化[3]的心理影響,發言就會變的相對偏激。

  就像是媒體報導,裡面不只是提到一件事,往往也提到人。導致怪被害人或被開罰單的人的詭異論調不逕而走。也許偶爾有幾次可以賭對,但說穿了,就只是看起來不用付出任何代價的賭博而已。 

  也或者是因為這些人發生的事,相關的資訊對於解讀資訊的人來說相對不足,就很容易把某個狀況簡化成「為什麼這樣很奇怪耶」。這種想法要發生實在是太簡單了。

  我有個親身經歷。 

  在先前我是照著自己的上下班時間通勤,有一天,我媽在進門之前跟樓下鄰居聊了四十多分鐘,回到家的第一句話就是「你到底有沒有去上班啊」。 

  當時我沒有「有一種上班,是你媽覺得你沒去上班」的概念,我甚至根本不曉得他為什麼會發這麼大的脾氣想叫我跪在廁所門口——具體的狀況我忘了,因為根本就不是真的,那時候有上班的時候就是有上班,沒有就沒有,自己非常清楚。 

  更妙的是就連我阿嬤都打電話來說「為什麼你沒去上班」,啥? 

  我問是聽誰講說我沒去上班,「我聽誰講關你什麼事」,我就忍不住了就直接飆回去:「你罵我沒去上班不關我的事就不要跟我講這種話!到底是誰說我沒去上班的?」 

  理由就只是因為早上的時候,一樓鄰居會看到我出門,下班之後我回去時,一樓鄰居會看到我回到家裡,就只是因為比較常看到我。臨居他就很順口地把自己心裡所有想法都丟到我媽身上。 

  鄰居不懂我在做什麼,所有的質疑和猜測都是隨便他講,傳到我媽耳裡就變的天打雷霹、不得好死的不孝子......就只是因為鄰居比較常看到我。

  What the hell?

  總而言之,人們都會有不擅長或是不曉得的議題,那沒關係。如果把自己的假想、幻想,或甚至為了搶快要對某個議題來回應,很容易就會失去判明真實的可能性。


不要輕易拒絕可能性 


  本人就讀某個四技時,就有遇到個狀況就是,某個同學很急著想要把「宅男」兩個字冠在我身上,因為我沒有特別什麼想法,所以就當做是耳邊風。對方為了想要引起我的怒火,從一句話變成三句,話越講越難聽,最後生氣的人竟然是對方[4]。有鑑於在台灣這類狀況很常見,這樣子的人我通常會遠離他。因為這類的人都被自己的「信仰」給迷惑了。

  討論並沒有固定的方式,有些時候可能只是為了把「為什麼」丟出來讓自己舒坦沒錯,但是既然問了就會獲得回答,也有可能會獲得來自於陌生人的回答。

  這樣的狀況在網路普及化,以及社群網站聚集觀看之後,討論或交流就會生活化、普及化。 

  但如果對方還聽的懂人話或能夠理解文字的話,我會比較希望人們能夠多考慮到自己所說的話代表什麼意義,或至少要考慮到自己說了什麼會有什麼後果。 

  至於我之所以寫這篇文章,也許也有吐嘈空間,也許是為了讓觀眾在留言區有回覆文章的可能性,但更重要的是我不是來混淆視聽的。 

  如果你看到我在臉書或噗浪客串,也許你會想要封鎖我,但如果我是為了留下電腦問題的解決辦法,但卻換來的是「你是誰」、「為什麼留言」然後就刪除或封鎖我的話......我也不能做什麼。 

  的確,有些特殊議題(或甚至大部份的特殊議題)可能只需要略懂,交給其他真正理解的人來解釋或解決就好,或者甚至根本不需要去接觸也沒關係。 

  畢竟朋友擅長的事情都不一樣嘛! 

  所以不要太緊張也不要太在意了,做自己擅長的事情吧。 

  如果看到不同的朋友在做擅長的事,就說「好~厲害」!支持他吧!

  ※提醒:請不要用嘲諷的語氣。 




所以,什麼叫二次創作? 


  經過許多的吐嘈之後,我還是不曉得谷阿莫說他自己是二次創作是什麼意思,但基本上我懂他想表達的意思,就是他想把所有事情都混在一起講。或者說,無論是為什麼被調查,還是什麼叫合理使用,只要含混過關,達到為自己辯護的目的就好了。 

  他的說法是沒有什麼幫助,但也因為網路上想要吐嘈他的人很多,最終網路社群還是幫這個議題的討論推了一把。 

  但也因為網路上有著社群是希望能夠多討論相關議題,卻往往會有人不曉得該怎麼讀對方的留言,或者沒有將討論結果與其記錄資料做完整保留,導致有些資訊說它有就是有,說它沒有也是沒有,我個人的私心覺得,還是要有個固定的網站來記錄這些資訊會比較好。 

  所以我打算整理出大方向的討論點,從起源到法律,二創規則或其他大大小小的要素,一一在文章當中羅列出來。我為什麼要這麼雞婆呢......

  我不想提前在噗浪上劇透本篇文章寫了什麼,又因為只有我在製作這篇文章,所以我要說,我還是會寫錯字或有漏寫了什麼的狀況,是觀眾覺得很重要我卻沒有提到的話,可以在文章底下留言。 

  以下是二次創作的基礎識學,不過是以我的話來說:


  ‧什麼是二次創作: 

  二次創作,是在人們看到了某個作品,想要對原作增添或擠搾出更多內容,便著手製作出與原作部份相似的作品,創造出在原作中沒有發生過的狀況、故事,或其他形式上的不同作品,卻仍然與原作有部份類似或雷同的作品。


  ‧以很久以前的作品來舉例: 

  蒙娜麗沙的複製品(replicas),有時候美術館可能會因為某些理由(例:原作在進行保養維護),同一展覽位置上可能就擺放著複製品。又,不同的作者會想要重新詮釋該作品——想要創造出很類似,但感覺上與原作完全不同的作品。

  Pardo版蒙娜麗沙,Mona Vanna,或是馬塞爾‧杜象的《L.H.O.O.Q.》,這些都是與原作《蒙娜麗沙》相似的二次創作。


  ‧以最近的作品來舉例: 

  《格雷的五十道陰影》原本是《暮光之城》的網路粉絲小說(Fan Fiction,又稱粉絲小說),因為內容的性質是性愛為主,作者在從粉絲小說網站移除後,自己創立了一個網站,改了角色名稱,然後變成獨立的作品.......

  《動物朋友 漫畫文集 賈帕黎咖啡廳篇》(けものフレンズ アンソロジーコミック ジャパリカフェ編)是邀請了不同作者,描述3-6話之間出現的角色之日常生活故事。這些故事並沒有出現在原作當中。不過Amazon的讀者評論,有提到裡面各篇漫畫是照著動畫角色的個性描述去繪製。


  ‧不同形式的舉例: 

  因為《動物朋友》不小心變的太紅,Nico動畫上的各種傳統藝能都運用在《動物朋友》上。也有人做出毛線編織、紙工藝品、布娃娃版本的Lucky Beast。 

  有些人會想要Cosplay某個遊戲或故事中的角色,會自己做角色的衣服。 有些人會寫對該作品的想法(thought)或評論(critic, review),必要時可能會提到作中的劇情,適當地、而非過度透露劇情,把個人主觀的想法或觀點,誠實呈現給觀眾。


  ‧二次創作是向下發掘其他可能性 

  以《東方》系列來說,每個角色會有一些互動對話,以及在txt檔裡、官方介紹網頁上的角色介紹。當然每作似乎都有大小相似或一致的設定。 

  不過魔理莎喜歡蘑菇不是官方設定。那是二次創作衍生出來的設定。 

  因為那正是為了增添娛樂、並符合二次創作的劇本所衍生出來的設定,結果這設定在同人創作當中變成某種流行,並且廣泛地用在主要或次要的設定上。 

  就以關於原作的討論來說,能夠撐上幾個月就很了不起了。

  但人們努力不懈地在《東方》系列增添話題,討論熱度才能延續至今。


  ‧二次創作是提供人們練習的方式 

  首先必須說人們在只看到自己的電腦和一個空白的檔案,是沒有辦法自己生出來一張或一連串的漫畫篇幅、圖片或文章的。 

  要再說的更確切一點,就是人們需要讓自己能夠畫出或敘述出什麼,就得先學習畫作和寫作的基礎,從點到線,弧線到新月。風拂垂柳春水映,白落沁石夏瀑花。 

  啊,不用那麼要求畫技或文筆,只要能夠通暢、順眼,或是說有基礎的描寫實力就好了。 

  有種方式是先自己試著畫出某作品中的角色,因為作中的角色有著自己固定的衣服和樣子,所以先從模仿開始不僅是無可厚非,而是幫助人們學習怎麼從。 

  有關於繪畫的方式,因為網路與平台網站的出現,人們不怕找不到相關資訊,不管是怎麼快速畫出場景或角色細節,或者是用納豆照片做出水面下的風景,繪畫軟體也有企業願意提供個人免費版......類似的狀況在文書軟體上也有。 

  不為什麼,人們本來就需要在傳統商業領域上運用到這些軟體,免費軟體自然地也有自己的市場,理所當然地這些軟體也就可以運用在個人的創作上。


  ‧出自不同人之手,需要有自己的特色。 

  練習到一定程度,總不能每一次都要照著圖來描繪吧? 

  人類應該是很厲害的生物吧! 

  要努力地發揮自己的長處喔,不要連骨架都抄襲喔!


  ‧如果原作說不想看到相關的二次創作刊物,就不應該做。 

  有些作者不太喜歡看到自己的作品被二次創作。 

  舉例來說《亞爾斯蘭戰記》原作者因為某些原因不太喜歡同人作品,原本是有對二次創作做出限制。

  但因為到近年時空背景的不同,在2015年的時候二次創作的方針刪除,現在就比較沒有那麼多限制了。

  但二次創作的規則在網頁上面提到,要事先獲得作者許可,才能做成同人誌販售,詳細請參考此網頁連結:http://www.wrightstaff.co.jp/free.php?fId=3

  我想也應該有些作者或著作權人不願意被拿來二次創作,作者或出版商的不同,對二創的反應也會不太一樣。但基本上如果立意善良,也沒有想要去侵略別人著作權的話.......


  二次創作識學的延伸:

  ‧法律相關參考: 

  總而言之先看到著作權法是怎麼回事,這是中華民國的著作權法:
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J0070017

  其中要注意的是在「合理使用」的部份,從第44條到第63條所定之合理範圍,或其他合理使用的情形。以下幾點要做為考量:

  一,使用的目的和性質 
  二,作品的版權性質(散播真相或資訊能夠有利於大眾,或是改變的內容足以滿足創作的要件)
  三,(使用著作權內容)取的數量或實質性的部分 
  四,使用時對潛在市場的影響力(會不會傷害對方的市場,獲利的影響等) 

  基本上「合理使用」的參考就與美國著作權法中的合理使用相似,用在報導、評論、教育等方面是可以不用過問著作權所有人而使用。其他狀況下只要逐條達成以上條件,也可以不必過問著作權所有人(※註:這裡是指美國方面的法律適用,因為台灣的法律對此沒有做出官方解釋,所以我也不能確定到底是怎麼回事)。

  本法律是從著作權法開始,因此想要進行二次創作的人,必須要記住著作權所有人本身的權利,著作權所有人有必要時會採取法律措施來保護自己的權利。


  ‧道德相關參考: 

  多數的著作權不會太過在意你在幫別人宣傳作品,好比說你在噗浪或臉書上貼Youtube連結,是伍佰的台語歌,而且還是官方頻道的MV,滾石唱片沒有權利叫你把噗刪除。

  滾石唱片只有兩種做法可做,一個是對自己的官方頻道影片做出DMCA申訴,另一個是「對噗浪的個別噗提起個別帳號的噗裡面貼上官方頻道影片」進行DMCA申訴。 

  以上是玩笑話。但那是改編自以下的真實事件: 

  二十一世紀福斯(以下簡稱Fox)的卡通Family Guy在「不經告知的情況下借用了」別人玩NES遊戲的Youtube影片之後,對兩個原始的影片進行DMCA申訴(理由是Fox有版權......最好是啦),影片被下架。網路當然就開始追著這件事,這也包括了濫用DMCA申訴的記錄網站Chilling Effect。 

  不久之後,Fox對Chilling Effect提出DMCA申訴,還對「Google搜尋結果連結到被Fox進行DMCA申訴的Chilling Effect網站內容」提出申訴。 

  等等......啥?

  雖然我不曉得為什麼可以蠢成這樣,但我才發現到,做出這種判斷的是人類。無論是借用,或是有自己努力過後的版本之二次創作,如果真的要考量到自己是否從別人那裡借了多少點子,別忘記了在道德上有什麼事是能做,什麼事是不能做的。


  ‧評論或報導算是二次創作嗎? 

  不是。 

  報導(report)是為了廣報事實,傳遞知識給人們,對社會的福祉擔任權責之行為。報導本身也是種學問。 

  評論(review)的話,則是另一門學問,要非常注意自己只想針貶一部份的內容,還是整體的內容。有時候我也不一定能夠把評論寫的好。 

  以上兩者因為本質上與原作非常不同,目的也不一樣,要說它是二次創作,不如說它是完全不同的著作會比較合適。 

  但是那種違反了新聞道德的報導,像是直接劇情洩漏《通靈少女》最後結局......我是覺得可以撤銷電視台職照了。


  ‧如果我覺得二次創作的內容比原作好怎麼辦? 

  要記住二次創作的作者不一定有或需要尋得原作者的同意(規範或法律只是一條界線),就進行「了」二次創作。 

  減少與他作的混淆,不僅是創作者該做的事,支持他的觀眾也要鼓勵二次創作者,去創造出自己才畫的出來的原作。 


  你認真的嗎?延伸的延伸:

  ‧二次創作是違法? 

  這樣的講法只有一部份對。 

  違法與否→法律學 

  二次創作→創作學的延伸 

  對錯與否→主觀論 

  想看色色的內容→本能 

  為什麼人們會追求色色的內容→超尋常發電機(?)[5]

  我說違法就違法→......你確定? 

  更進一步地針對這個講法來說,著作權法不是公訴罪,執法人員本身不會主動去追查著作權的侵犯與否,法律本身就像是一條「只在需要禁止停車的地方畫上紅線」。說二次創作是違法我想有點太超過了,除非政府決定拿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議(TPP,又稱為幻肢痛)裡的美國著作權法內容完整挪去用。 

  但這些事的前提就是,二次創作的作家要尊重原作者,以及考慮到是否為合理使用,以及對方所提出來的二次創作方針。還有,到底是誰想把TPP借屍還魂之類的問題。

  情緒跟要討論的主題無關,再怎麼激動都是無關。


  ‧我也想做《月刊少女野崎同學》的貍貓壓克力吊飾,姿勢動作都不一樣別人也拿我沒辦法對吧?

   ......風險自負。


  ‧谷阿莫的系列影片究竟是二創還是評論? 

  先問他先前那個影片究竟在講什麼。


  ‧有人為了二次創作去寄恐嚇信給原作者......

  /cast captain_kirk_facepalm


是為了討論而寫,我沒想過要說服誰


  以上是以我個人有限的知識所寫出來的,啊,應該說是我個人的認知嗎? 

  總而言之,光是二次創作的部份就有很多事可以討論或詢問他人的意見,包括了著作、法律、道德或其他我還沒有提到的可能。也許溝通、寫作會有學問沒錯,但應該有比較友善、簡單的模式去討論交流。 

  而那也是為什麼我花了這麼多的時間與篇幅,去寫說「最好不要這樣說、那樣做」,才接到說所謂識學是什麼,它是一種思考方式說我們怎麼先從既有的理解,去認識某個特定知識,而不是看封面或表象來判決它好不好看。 

  無論是敏感的議題,或是宗教或政治議題,都是由個人對於議題的「理念和認知」所衍生出來。它不可能在沒有共識的狀況下憑空而生,也不可以把法律或基準對空投射後,就不管它到底是會影響到誰。 

  我前面提到的任何一項特定議題,都可以深入探討到學術等級的討論,或可能早已討論到此種程度,只是我還沒辦法知道這麼多,也沒有人能幫我討論這些事。不過人們也不需要太過緊張,就像是喜劇或評論,人們總是可以找到一個固定的規則,討論出「什麼樣的表現是比較好的」,如此討論便是讓特定議題變成一種廣泛認知的常識,或甚至是學術級討論的基石。 

  如果人們連一些基礎的事情,像是如何負責任或幫助他人,都沒有一個比較合理的說法或解釋時,先別提到社會功能失常的問題......不覺得這樣很可悲嗎? 

  頂著光環,大聲宣傳說什麼事不可以教、不可以討論,或直接、間接地誤導大眾,那就是偽善了。 

  相反地,我寫這些事情並不是用來說服別人說我是對或錯,我只是希望有人能夠跟我討論,如此而已。

  ※雖然是論理型的文章,不過我不確定什麼時候會再有下一篇。請見諒。


註解


  [1]相關不蘊含因果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9B%B8%E9%97%9C%E4%B8%8D%E8%98%8A%E6%B6%B5%E5%9B%A0%E6%9E%9C

  或者,參考因果謬誤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B%A0%E6%9E%9C%E8%AC%AC%E8%AA%A4


  [2]集體盲目: 
  在某些議題上,多數人以為的多數想法,其實是少數人的想法。又稱為團體迷思: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5%9C%98%E9%AB%94%E8%BF%B7%E6%80%9D


  [3]去個人化
  是一種人類在團體當中普遍思想失去意識自我的狀況。 

  舉例來說,火災或想要跳樓的現場,圍觀的人們會以為說自己混在人群裡面可以隨便講話沒關係,就會喊一些很缺德的話,但是如果被個別抓出來的時候,人們可能除了否認或轉移焦點外,可能還會不理解自己為什麼會講出那種話。 

  但也不是去個人化不好,像是身處在所有人都在工作的環境時,人們可能會因為去個人化的狀況下努力工作。
https://en.wikipedia.org/wiki/Deindividuation


  [4]稻草人謬誤: 
維基百科上的解釋:是曲解對方的論點,針對曲解後的論點(替身稻草人)攻擊,再宣稱已推翻對方論點的論證方式。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A8%BB%E8%8D%89%E4%BA%BA%E8%AB%96%E8%AD%89

  舉例來說:因為維基百科每個人都可以編輯,但也因為有心人士會蓄意破壞或假造,或者因為匿名不可信的效應,加上媒體對於維基百科的公信力是有所質疑,網路上就很容易出現「你引用維基百科,所以你的話不可信」......

   雖然抱持懷疑心是件很重要的事沒錯,但這就是俗稱的紮稻草人。維基百科的可信度,通常是跟引用來源和編輯過的內容有關,但就跟個人的心存懷疑比較無關了。


  [5]超尋常發電機
  當有件東西跟生存扯上關係,你又能夠找到那樣東西的夢幻版本,對人來說就會有難以拒絕的吸引力。 好比說偶像,或某些娛樂作品之中的角色。

  ※本人仍然在考慮其他的捐贈方案,如果有意願支持本人寫作,請到噗浪上留言告訴我,謝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