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閒者之居: 邏輯的死亡螺旋不是無法可解

2020年3月24日 星期二

邏輯的死亡螺旋不是無法可解


  你有沒有在使用社群網路的時候,突然有個人冒出來跟你講說「才不是那樣!」

  或許那對你來說沒什麼,但對你提出相反意見的人,卻沒有打算解釋為什麼,不會花時間論述,會找到可以支持他說法的人或報導,卻無法接受他人的反對,卻又堅持跟你或其他人辯論下去......

  你或許會問,為什麼他們不願參與討論、花點時間理解或聆聽,或不願意接受任何妥協,還要跳進你在的社群網路堅持己見?或者你發現到反對注射疫苗的人,也會堅持自己的立場,未必能把道理說的清楚,卻信誓旦旦地認為醫生和科學家在聯手騙人?這單純是達克效應作祟嗎?

  等到你回神過來,才發現到回覆區的內容早已離題,對方似乎有或沒有聽進你說的話,所以你點進他的帳號,就又看到他另外發了一篇在講說「那群反對我立場的人真的很左膠」,讓你充滿困惑,怎麼會是固執的人在說別人鬼打牆?

  但我分析後發現到,最可怕的不是對方聽不進去......




常見誤解:把話丟出來 = 對話或解決問題


  討論這件事情,人們會比較容易想像到自己怎麼跟其他人闡述一個概念或思想,但要想像別人也有另一套完全不同的思維,則是非常困難的事。換句話說,要求人們去推測別人在想什麼,就是強人所難。

  討論或對話對我來說,除了自己去敘某個遊戲或遊戲中發生了什麼事,我還是蠻喜歡聽別人去敘述遊戲,可能是講到他在遊戲中的故事,或機制上有什麼樣的特點或缺點等等。對我來說,這樣的敘述未必能適用在每個人身上,但你玩了同樣一個遊戲時,你或多或少可以感覺到他沒說謊。

  可是有些概念或想法未必經過任何實證或檢驗,卻會被當成是主要論點的基礎來當作辯論的基礎,也許這時候還能糾正說「沒有這回事」,但這時對方若是吼著「豪爹油(how dare you)」的話......那就不妙了。

  談話的概念是,有人在講話的時候,另一方就要聽進去,聽進去的人要思考(也有人說成是咀嚼),然後「攻守交換」換成原本在聽的人說出他自己的意見、建議或發出同意的聲音......但偏偏有些時候,你真的很難稱呼某些狀況是「溝通」。


邏輯的死亡螺旋(logic dead spiral)


  ※注意:「邏輯的死亡螺旋」一詞是用來形容一個行為現象,而不是繼有的心理學名詞之研究,故該名詞可能不會有準確的描述。

  死亡螺旋(death spiral)一詞是源自於航空術語......然後我對航空術語的定義完全不熟悉,我就不瞎扯了。希望有人會補充。

  當然英文詞語會隨著時代演進,像是指稱遊戲企業為了從玩家身上獲得更多利益,會弄出一個「理想的循環圖」怎麼讓玩家花更多時間在遊戲上,但此舉會被有經驗知識的遊戲記者指稱是「死亡螺旋」。

  邏輯的死亡螺旋(logic dead spiral)則是:人的思考若是放在一個挶限的邏輯架構中,它看起來就會是完全無法攻破的理論;但只要改用更廣識或科學的思考或判斷,該邏輯架構將會漏洞百出,甚至自相矛盾。

  那些「無知」的來源:娛樂節目、怪奇故事和其他媒體(包括但不限於廣告、書籍、網路或任何資料),會源源不絕地提供這些「素材」,身為人類的我們不一定會努力地去辨識出「模式」,卻仍然有可能會做出歸類說「喔,這個就是那樣」。

  但和虛構內容會聲稱自己是虛構出來的故事相反,某些人在第一眼看到了什麼樣的故事,可能就會直接認為那是真的,就拒絕其他種說法,再怎麼科學都無法去說服這樣的人。很像「訴諸無知」的狀況,卻又不太一樣。

  就拿「台灣人玩的太勤勞」一詞舉例,即便電玩玩家不會缺乏可以證明這句話的案例,但你也不能反駁說「以少見的遊戲成就來看,在台灣玩家的帳號之中也是不常見」的現況,就算我把條件換成「完成遊戲終章的成就」也未必會比較多。況且,沒有數據分析,也不是來自於對玩家的問卷調查,更沒有人去查證該詞的來源......

  最後就可以推出一個結論:該言論缺少事實的支持,缺乏科學支持,也沒有人去驗證它的真偽,很有可能是倒果為因,以為自己或其他人能把遊戲目標達成,就認為那是一種常態(norm),忽略了其他可能性。

  或換句話說,「台灣人玩的太勤勞」這句話,是把自己當標準套用在別人身上。可是因為說的人相信這句話,影響到他人質疑該說詞的正當性時,產生了反感和抵抗,造成對方所講的任何字句都無法接受。


來源:網路

  另一個我在網路上看到的例子,「佐藤利奈陷阱」。其實「佐藤利奈陷阱」是很高級的諷刺文,用來提醒說只要女姓朋友和佐藤利奈相比,拿來問自己的伴侶時,無論對方怎麼選擇或辯解,下場都會變成分手。最諷刺的是,唯一解法竟然是要由男方主動提起佐藤利奈。 

  看清楚這整個網路串聯起來的貼文的話,或許就能理解「女方提及佐藤利奈將導致分手」的諷刺之處;但只要人們為了某些事,無論大小,只緊抓著某一面向或一句話,大聲質問對方「你怎麼好意思抱持著不對的答案」的時候,事情最後只能悲劇收場......但我是說,這些人真的確定自己知道或理解什麼嗎?

  也難怪會有「佐藤利奈陷阱」這種諷刺文在網路上了。

  邏輯的死亡螺旋會被我稱為「危險」的原因,在於身處在這種狀況的人,會把麻煩或責任外部化。你或許聽過說「你為什麼不抓別人」、「又不是只有我這麼做」,或是成龍惡名昭彰的那句話「我犯了全天下男人都會犯的錯」,這都是逃避的表現,而我必須說這是身為動物都會有的反應。

  一般人受到懲罰時可能會開始反省自己,但身在邏輯死亡螺旋的人,卻會盡力把他被懲罰的原因或理由,甚至是把懲罰轉嫁到其他人身上,像是「又不是我的問題」、「我年紀大是你要讓我耶」。

  只要能夠逃避責任和懲罰,這類的人通常都不會反省,會一而再、再而三地犯錯,像是被旋渦往下捲一樣,牽連身邊的人,將其一起捲下旋渦。

  最可怕和最麻煩的是,它甚至會把你變成另一個旋渦,讓彼此相互共鳴之時,事情就會沒完沒了;有心人甚至會用這種方式來製造兩方的分化,坐擁漁翁之利。


拒絕死亡螺旋的對策或方法


  任何人都有可能捲入死亡螺旋當中,無論外部壓力或環境的確很有可能會造成這樣的狀況,我不覺得邏輯的死亡螺旋可以或能夠完全歸因於外在影響,我也不覺得犯錯是件完全不可原諒的事,重點仍然是怎麼避免一再犯錯、避免製造出不該發生的後果,以及了解怎麼做才是對的。 以下有幾點進程,依照嚴重程度參考:


  一,「先等一下」,把距離拉開 

  減少當下立刻做決定,有個很棒的理由:當下做出來的反應或決定未必正確。

  雖然很多時候衝突就像是往人的臉上砸去的派,但其實可以的話,盡可能地把自己和情緒衝突「保持一段距離」(另一種講法:在情緒上增加一段緩衝區),不要隨著對方的情緒和挑釁起舞。

  增加思考時間會很容易讓自己發現到「糟糕我不曉得這樣好不好」,就更需要時間思考或比較,即便是一連串的因果造成今天的局面,也未必會是當下要立刻做出決定,而是去咨詢各方的意見,當然你也要準備好舒適圈以外的留言,雖然那也有可能會帶來批評或攻擊,但我有很多時候是從那裡得到正確知識的。

  某些推銷或直銷手段,也是藉由不斷說服,減少你的猶豫時間來獲得利益,受到推銷的人可能會因此花費一筆錢,在一樣他不一定需要的東西上。但只要你能堅守猶豫的時間,你會非理性消費的機會就會大幅降低。

  把距離拉開的另一個理由,就是如果你正面去回應對方,有可能是會強化他「反對你的動機」,誤以為「彼此的不同意是溝通無效的結果」,進而導致溝通上不留任何空間,這樣的話對方多半不願意花時間在辨識清楚整件事情的科學真相,當然也就無助於溝通。

  黑名單機制雖然對於心理健康有莫大的幫助,不過不一定要急著加,又尤其是你還沒分辨清楚對方在講什麼的時候。要當心別讓自己開始製造一個保護自我的小旋渦。

  最後,就是人們最終還是會運用情緒來做決定,理性若是沒有設下底線或上限,是不會停止做好或壞的比較,反而無法做出合乎情境的決定。有情緒真的不是壞事,只是可以的話,我希望自己和人們,能夠先拉住情緒這匹野馬的韁繩,之後再決定自己該往哪邊走,而不是馬和人一起被捲進去,或是追著馬尾巴跑累死自己。


  二,不是只讀表面訊息,要看到對方想表達的核心內容是什麼

  在心理或生理上的安全範圍之外,我們可以創造一個新的環境,想像這是「實驗場」,然後對方講了什麼話,我們要來解剖來看其性質,以及背後的意思是什麼。

  你懂對方在表達什麼的話,你就可以更理解他講這些的目的;若是你一個人做不來,或剛好沒有相關知識,你會希望有人可以幫忙......

  還是用白話的方式來說好了,如果沒有那麼多的心力或時間去判讀這類資訊,不要直接按轉貼分享(這樣做可能會變成「共犯」),而是截圖或使用超連結的方式,拿去社群網站或討論版上,公開徵求詢問說「他在講什麼有人可以簡單翻譯一下嗎?」比較敏感的人應該會給你明確的答案。

  要小心的是,如果你沒註記清楚,很容易會被誤認成幫忙傳遞假訊息的人。

  有兩種方式可以去檢驗,一種是深入追究當事者在當下的發言與背後的意義,另一種就是調查對方平時的言行舉止。


邏輯的死亡螺旋其中一個具體例子。


  深入追究可以參考本人在上一篇文章追加的後記,提到J. Allen Brack在BlizzCon 2019開幕上發表的假道歉。上一篇:
https://wokholibasa.blogspot.com/2019/10/blog-post.html

  若你不確定、對方是「省字文學人」,或者是「我就是這樣發表意見,而且我不要解釋什麼」的狀況下,另一個方式就是參考他過去的公開發言。同樣地看一下J. Allen Brack以前道歉的內容,《暴雪英霸》宣佈要縮減開發人力的公開信來評價:
https://www.polygon.com/2018/12/13/18140067/heroes-of-the-storm-development-esports-2019

  「這是我們另一個困難的決定,我們開發者深知遊戲社群對它的愛,但我們最終覺得這是我們該做的決定,比起我們堅持去做一些無法符合玩家和支持者期待標準的事......」 

  所以標準是什麼標準?有沒有量測和評定的方式?如果沒有(或找不到)答案,你幾乎就可以確定它是唬爛。這點也可以從《鬥陣特攻》對於遊戲內外觀的戰利品箱辯護看出來。 

  類似的公開信在去年二月又發佈了一次,這篇的大意是「我們現在確定要縮減開發了」,該發文的時間正好就是在裁員新聞發生之前(詳細內容我就不翻譯了):
https://news.blizzard.com/en-us/blizzard/22887360/message-from-j-allen-brack

  同時再看到《魔獸爭霸3》的重製版在Metacritic得到很「浪費」的0.5分的時候,暴雪終於回應出他們能夠做出來的回應叫做「對你們的失望我感到很抱歉」。

  總結來看,J. Allen Brack自從上任之後,暴雪的道歉幾乎都長這樣:「我很抱歉,但我們還是要這樣做。」你就可以理解到他們根本沒有學到教訓,只有學到得過且過可以讓他們賺到錢。

  你應該也能知道我沒有要原諒動視暴雪,說穿了也沒什麼好原諒的。


  三,衡量他說的話究竟是對或是錯

  網路上的內容,只要它是媒體,無論是你最信任的朋友、網路上的文章(例:你現在在看的這一篇文章)、專業團隊做出來的廣告或新聞報導,都需要捏一搓鹽(take a grain of salt),意思是,你要抱持著一些懷疑之心,而不是因為說「我相信他所以全然接受」。

  有些時候這是習慣問題,我會習慣地相信某個對象對我傳遞的訊息,其他的則歸類為「不可信任」,雖然這樣做是沒什麼問題,但是如果我單純基於情緒直覺來判斷,仍然會有誤判的情況發生。 

  你終究需要理性和情緒來決定一件事,那麼希望自己能夠在「科學上是對的」也就合情合理,而且是符合科學和理智的做法。

  最後,雖然不是不重要,但請記得提問說:「那是不是完整的來龍去脈?」 

  因為有些人會試圖遮掩自己做錯了什麼,或甚至利用故事讓自己變的更好看,假裝自己才是救世主之類的......Gamestop在這個疾病大流行的時候堅持開店,說那是「必要」的,而那錯的有夠離譜,因為他們寧可沒辦法有效地提供消毒用品,也要堅持開店。

即便最後(因為遭逢基層員工抗議、衛生條件不好、還被當地政府勒令暫停營業)決定暫時休店,也不會改變Gamestop起初貪婪和錯誤的決定錯到極點。 說真的這些高層是有什麼問題啊?(也不只是Gamestop決定繼續營業就是了) 


  四,法律是底線,但是有誰跨過去了?


  對他人的剝削,無論是嫁禍、施虐或不當對待都是不對的事情,而且世上有很多事情是經過邏輯推演過後,得到一個結論就是:避免這種事情發生,要立下法律之外還得嚴格、正確地執行。 

  去理解某條法律為什麼存在,歷史背景是什麼,就可以知道法律為什麼這麼制定,以及為什麼這麼做,在法律上是不OK的。再回去看到是誰或什麼狀況這麼做,你就可以判斷這樣講或這樣做可能就「超過」了。 

  當然也可以用來思考或反省說自己即將說出的話合不合乎法律,若是自己說錯了,承認自己的錯誤也不是件可怕的事,若是別人說錯了(或在道德上有些問題),不需要急著說「你洗咧幹喔」,因為那真的很沒禮貌之外還可能會被告。 

  但,同樣地,如果你不是法律專業,你就更該去詢問說什麼事或話是不可以的,而不是盲目地認為說「我是對的」。


  五,讓製造出螺旋的對象負起責任或接受治療

  剝削他人的人,不會承認自己曾經或正在剝削他人。而如果你發現到他人因此在這部份獲得了「好處」,無論有價還是無價,那都是不對的。

  卡死在鬼打牆循環的人,其實在「需要被可憐」的行列當中是優先度比較低的對象,他們有能力隨時剝削別人,就會造成一種傲慢,覺得自己高人一等,卻有可能只是欺善怕惡;更可怕的是,這樣的人很有可能長期以來都是這樣活過來的,他不覺得這有什麼錯(即便他早就理解到這件事被抓到,可能會發生什麼壞事)。

  如果真的很嚴重,使用檢舉或報案,要讓他們知道「你那種做法是不對的」。 其他像保持距離,像是黑名單或減少見面的機會,以及做出切割也是種選擇,又尤其是對方把自己說過或做過的事情,弄的好像不是他的錯、要別人擔負起他的責任的時候。

  反面來說......

  身處在那種狀況中,這些人可能是社會上、心靈上或生活上,遭遇了或正在承受痛苦或病痛,也許他們需要的是專業的協助,這部份的話就交給專業吧。就這點來說,與其對象保持距離是對彼此都好的做法。


總結:比起攻擊他人,我建議保護自己


  我原本是想講優勢發話(mounting talk, 或把人騎在跨下的發言),但問題是該詞一方面是我完全捏造出來的之外,優勢發話很像是指特定行為的名詞,而不是我原本想指出的更大問題點,所以才沒用到該詞。

   我更沒想到的是,2020年直到現在還是有遊戲廠商擺出「我們沒賺到錢都是因為台灣玩家不夠努力」的態度,我的老天......而之所以這二十年來這些廠商沒有長進,除了說某些遊戲商去中國以後更囂張,還有一個更根本的問題:

  有人同意這種說法之外,還不願意溝通討論說「怎麼減少這種狀況發生」,如果大部份的人都花時間、心力在指責的時候,事情只會沒完沒了。 

  總是會有那麼一個人,只是拿到了來源不明的資料,就可以對著別人講說「不、你什麼都不懂」,話放完後就揚長而去,留下的只有滿場的混亂,而不是智慧或知識。

  我很早就知道這根本就沒有道理,只要還活在這世界上就很難避免會遇到這種事,所以我很早就知道要怎麼保持社交距離,但以前我的朋友會跟我說,他們總會覺得我距離的太遠,就好像我隨時會跟他們變成陌生人一樣。他們這樣講也許是對的。

  就像covidiots那樣充滿針對性與仇恨性的新名詞,我深刻知道如果我創造那樣的名詞可能會獲得大量的關注,但同時會吸引過度的仇恨和對立,到最後我在做的事情可能會跟內容農場一樣,造成的討論無助於任何問題,這樣的結果會跟我想達成的目的完全不一樣。

  而我不喜歡那樣的事情發生。對我來說,這也算是人生課題了,只是我都沒有找到一個很好的解釋或處理方法,直到最後靠著「死亡螺旋」一詞才找到線索。

  我寫這篇文章是希望健忘的自己,能夠想起來有這些步驟,或至少要記起來,留下一個空間給彼此。其次就是,希望這篇文章能給予他人一些參考價值,僅此而已。

  雖然我很努力地讓這篇文章看起來和電玩有關,但說實話它其實是在心靈上怎麼處理假訊息。如果你希望我寫一些跟電玩有關的主題(我比較喜歡寫那些),你可以考慮把本人的部落格加入書籤,或是關注本人沒什麼在運作的臉書粉絲頁:
https://www.facebook.com/whohasfreetime

  關注那個偶爾才會發電玩相關噗的噗浪:
https://www.plurk.com/OzaSiK

  追蹤我的Vocus方格子帳號(你甚至可以試著用方格子直接鼓勵我):
https://vocus.cc/user/@immbasagmail-com?page=1

  歡迎轉貼和分享文章連結,在底下或噗浪留言給我,希望我們下次能再見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