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23日 星期五
我對一蘭的想法
作為商人,你現在有穩定獲利的現況,但你想要更多,該怎麼做?
手段非常地多。其中一種方式叫做「分開來賣」。
在這裡我就不用商人慣用的「選購」一詞,而我也可以解釋給你聽:
幾年前福特汽車出了某一款Focus,每公升油耗的數字非常亮眼,但該款車來到台灣所測試出來的油耗,卻又比歐美測試出來的更棒......我當初還想不透為什麼可以測出這種結果,只是當我上網看到Yahoo的汽車評價,消費者心得評論就把事實講出來了。
這台車到台灣時,只剩方向盤上的安全氣囊沒被拔走。拔走的其他四個安全氣囊的重量會直接影響到油耗數據。但問題就在這裡:歐美的同型車五個安全氣囊是標準配備(大概是因為安全寫進法規裡面了?)。
更精準地說,福特汽車的經銷商在當時的決策就好像是在告訴消費者,寧可犧牲乘客安全,也要展現說每公升油耗數據傲視全球。(其他消費者評論更辛辣,我只記得大略:全車只剩下駕駛活下來的時候,是要炫耀這台車比較省油嗎?)
你當然可以花錢「選購」原本是標準配備的五安全氣囊,也不怎麼便宜。後來福特汽車也承認了自己的錯誤,把安全氣囊裝回該車型......
但是市場——或是說營利企業從未放棄選購帶來的利益,他們很少會放過這麼好的機會和理由,讓你花額外的錢,去購買一個你不一定需要的商品。
因為無論是在消費的當下是否能察覺購買的東西是否需要,或是自己究竟該不該付錢給網路上的創作者、或巴哈姆特動畫瘋的月費,人們普遍對於評估價值的能力糟透了,原因出自於「每個人有自己的評估和理由,卻不一定能夠看清楚產生出來的結果」。
在我提起最近來台展店的一蘭之前,還有一個例子我可以舉,便利商店的便當:請仔細回想,上次看到飯和幾樣小菜放在同一個便當裡面的狀況是什麼時候?該便當的價位是多少?(如果要嚴格一點,花椰菜不完全算是蔬菜)
第二個問題,比較便宜的便當,為什麼不太給你看飯的份量有多少?
第三個問題,內容物的標籤通常會放在便當的哪裡?
你不需要等到文章結尾,我現在就可以給解答:視覺上的遮蔽,是為了希望人們減少資訊的獲得所做出來的小手段。也因為資訊的減少,消費者在判斷是否要購買時,就得依賴情感(喜好或當下的感覺)來做出判斷。
第三個問題的答案雖然沒有固定,但全家和7-11的便當內容物成分,以及必須要標的營養標示,都放在便當的底下。不為什麼,人們會覺得麻煩:無論是怕自己手滑,還是怕店員翻了一個莫內式的白眼,造成人們不想翻過來看,也不想要把便當拿高往上看(那舉止在別人眼中怪怪的)。給消費者造成的不方便,變成了企業的營利方便。
第二個問題的答案,因為便當的重量看不到(標在成份那裡),消費者只能靠視覺來判斷內容量有多少,就算實體便當不能用Photoshop修正,視覺上的遮蔽就更能夠善盡其用,無論是用醬料掩蓋飯量,還是不透明的塑膠封膜蓋住,都是「不錯」的主意。
第一個問題,我想要吐嘈全家的便當別說是飯量少、菜又不算什麼菜(馬鈴薯泥不是蔬菜),便當底下還墊高......但這樣的批評其實還不夠,要說就說到便利商店開始賣便當的日子。
我記得在很久以前,是新聞台還會花時間去檢討業者的時光,在報導著便當的菜色和量都不夠多(報導甚至有問到營養師的意見、也有拿外面的便當店作為比較),沒多久便利商店就開始推生菜沙拉,雖然同樣也被質疑說生菌數如何如何,那樣的批評也看似合理,卻忽略了一件很重要的事:生菜沙拉的價格,使得一餐費用輕易地超過一百元,就算合購價可以降低消費者支出,但這些優惠在今日已不復見(近日便利超商甚至還不太會告訴消費者,現在有什麼折扣)。
從此之後,便利商店跟便當店競爭的便宜優勢早已不存在,反而保護了那些不知長進的便當業,繼續讓炒青菜所使用的油和鹽相對過量,但消費者若是想要省錢......就會把生菜沙拉省下來。如此一來問題就會延伸到國民健康,蔬菜長期攝取不足是會致病的。
雖然便利超商把蔬菜和便當分開來賣,會有點像一蘭在做的商業策略相似,但在銷售理念上就差遠了。
一蘭的問題就是把手上獲利來源(指商品)分成好幾塊,分開來賣給消費者。 你也許會覺得說,「只是當作DLC分開來賣而已啊」,也許你需要這張圖:
你只需要用到乘法和加法就好,200元的單一商品10%利益是20元,一蘭拉麵的賣法卻是分開來賣,意思雖然代表著「可以用比較便宜的價格買到基本內容」,消費者可能可以想辦法避免自己過度消費......但我可不相信自己的自制力。而一蘭的菜單和餐廳氛圍就是為了摧毀你的自制力所創造出來的環境陷阱。
更重要的是,一蘭拉麵的菜單中裡頭有些項目被認為價格太高,被人們直觀地認為「騙錢」。任何事情只要經過大量製造或大量採購之後,成本就會降低,好比說黑醋和白飯,別看叉燒肉那個樣子,它也是為了降低成本才做出來的;還有湯頭,誰說湯頭不能裝在化學槽裡面的?
一個比較聰明的做法,就是把商品內容弄成一個套餐,給予少量的價格優惠和點餐的方便,取一個奇怪的名字,就可以快速出餐了。
但問題是一蘭終究不是麥當勞,而且消費者或旁觀者在資訊持續地接收的狀況下,就會懂得避開這些消費陷阱。
很可惜有個地方例外,台灣。台灣人老是要用自己的錢包和身體去確認值不值得。
(我知道同溫層裡的人可能不會去吃;但我有看到有人去吃的照片,排隊可以排到兩小時以上啊......只是台灣的基層收入已經快要吃不起這種平民餐了。對,拉麵是平民餐。)
這終究是很商業、很市場的決擇。但不怎麼聰明就是了。
因為無論是企業的成本,或是你個人的人生,再怎麼精打細算,也很難預見消費者會對一次性消費DLC會有什麼反映。
※本篇文章是識學實踐篇<四>的重寫結果之一部份內容,可能會或不會套用在本篇裡。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