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不知道我在說什麼的人:鬧劇
當時錯誤的心理構想:以為大家都知道我在講什麼
即使我上一篇「鬧劇」有獲得觀看次數,也有獲得回應,不過本人也感覺到自己似乎沒有做好,反而比較像是GradeAUnderA的「我根本不想跟爭吵劇扯上邊,不過嘿,有個傢伙他抄襲真該死」,我也掉入了同樣的一個陷阱裡。
我也必須承認,我寫「鬧劇」那一篇不過是想要博取更多人的關注,很顯然那並不是很有用。許多事實也證明,人們也不是很喜歡鬧劇。 但我失手了,這讓我感覺很糟。更糟的是,當時我不曉得自己在哪裡失手。
那就是,不要碰鬧劇。即使我不希望人們去碰這件事,我也應該站在更小心的角度去看爭吵劇,而不是把自己一頭栽進去。
製造爭吵劇的目的:讓人們一頭栽進去
快速地看過網路上的評論,除了某些帳號是天生喜歡讓鬧劇上演,多數的台灣網路鄉民是理智的,背後有兩種因素:
一,繁體漢字在閱讀時,需要理解字面上的意義,無形中會催使人們理智思考。
(但相對的也讓情緒用字變得比較難以精確表達,或是很容易被發現那是情緒反應)
二,除了我以外,很多人都可以快速地找出一篇文章的問題點。
也許事情很快地就被識破是件好事,我也識破自己在上一篇文章開頭,沒有把事情給分辨、解釋清楚。
爭吵劇之所以有效,是因為許多人都有情緒,都會對人事物有所反應,那是無法避免的。但在討論解決方案時,人們不需要過度解釋,免得失焦。
有些爭吵劇會被刻意製造出來,我是直接說它是「鬧劇」,鬧劇不僅是以無理取鬧的方式存在,也不值得對鬧劇討論。
舉個例子。我會吃早餐,每次吃完早餐後我會收拾、清理桌子,也會把貓最喜歡吃的東西收起來。以上每一個句子都足以造成十幾頁的討論板超長現象,或是激怒一群已經憤怒的人。我沒有開玩笑。
就以「把貓喜歡吃的東西藏起來」這件事情就可以發生嚴重的爭吵,即便我解釋「貓會把透明塑膠當做軟骨啃食,所以我得適當丟棄以免貓誤食」,人們也可以從一開始表達錯誤或忽略對我進行批評,或更激進的是批評說「養貓的人家裡根本不可以放塑膠袋」,即便這些批評聽起來似乎有其道理,但把批評放到別人身上則是另一回事。
網路雖然是個開放空間,有時卻不是很適合擺上私人的意見,而當人們用個人意見丟向反對方,意見分歧卻又無法「看」進別人的意見時,就可能會忽視掉更大的威脅。
大概就是這樣,雖然有些五月病的我做了些努力解釋鬧劇,本人內心覺得稍嫌不足,也得停手。因為就議題上的探討之結論可以很快地找到對策方案,也不能完全忽視,因為跟人民息息相關.......至於那些多餘的部份,除了小心處理之外,我想不到更好的方式了。
「那麼我們應該讓答案空白嗎?」
中(華民)國長期以來教育都是在考試,考試則是考一個問題,對應一個答案。現實中,問題在哪裡?問題有沒有切入核心?問題是不是真的問題?解答,可能從無,到千百種答案都有,但都不一定對,也都不一定是錯的。
問題有必要回答嗎?一定要有自己的想法或決定站在哪一邊嗎?
生活的現實狀況是,有些議題可能太過抽象,根本無從做出任何評論,當下的反應會默默地變成接下來做出任何評論的基礎。更糟糕的是藉由心理因素的影響,你很難反駁某種說法,造成自己也接受了聽起來似乎合理,但與事實違背的事。好比說照片中裡的那個手臂是幽靈,而不是兩張不同的底片,影像重疊在一起的處理疏失。
訴諸無知卻又帶著情感捷思判斷是非,危險且容易失誤、極端化。如果真的不懂某個議題,除了去深入探討為什麼之外,最好還是不要站在浪頭上批評。本人雖然會關注政治新聞,卻也不是每篇新聞,或是每件發生的事都能有自己的見解。
人生的事情之中,為了有什麼事是自己不知道而困擾、還試圖做出長篇大論。對我來說,自己浪費了不少時間在困擾這件事,最後才藉由別人的案例來想通:這是在浪費我的時間。所以與其編織一大串的故事,不如先消除己見,檢視事情的原貌。
至於意見或答案,就交給擅長回答的人可能比較好。有人了解其專業並提出解釋,不用怕沒有解答,也不需要去假想「自己的小孩」因為某件事就學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