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在前頭
如果這是你第一次看到我的文章的人,嗨,你好,我是仙山居士。我以前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叫做「什麼叫識讀」,也因為我文章寫得很失敗,所以我不敢隨便再嘗試,直到現在。如果我的文章裡講到「你」或「你們」,我其實是在對著自己說。沒有別人。
※前言本身就像任何其他文學的前言一樣,文章還沒進入正題,你可以跳過不看。
然後對於已經認識我一段時間,或很久之前有看過我的文章的人,我想我欠你們一個解釋:
一,我一直被同樣的情況困擾:我大腦想出來的內容和我寫出來的內容完全不一樣。但在我停止寫作之前特別嚴重。不是「我以為我寫的很長,但其實只有兩三句話」那種,而是寫出一句話我自己都不能理解的時候我就放棄了。
二,這大概是因為在現實中我會被經常性地被打擾。我不是那種可以同時做兩件以上的事情的人。
三,《進擊的巨人》完結篇後,諫山創在紐約時報的專訪時講到自己的創作過程(https://www.nytimes.com/2023/11/05/arts/television/attack-on-titan.html),同時讓我延伸想到,作者的能力會拘束作品,作品本身也會反過來拘束作者。
自從離職和住進醫院出來之後,也因為多了很多自由時間,所以想了很多,因此這篇文章就是結果。
然後我要再說一次,我文章裡都是在講我自己。沒有別人。
※警告:文章內容洩漏了一些《潛龍諜影2:自由之子》(Metal Gear Solid 2: Sons of Liberty)和《潛龍諜影4》(Metal Gear Solid 4)非常重要的劇情內容。
腦力激盪讓我大腦捲起風暴
(Brainstorm makes my brain storming)
我一直都在想著什麼是正確的。我早就知道這不會有任何簡單清楚的答案。
而且我老是想到電車難題。或許電車難題可以用來解釋。
這個問題有很多版本,所以我就說個大概。
有個哲學家問了一個問題:你站在操縱桿旁邊,看著失控的電車開過來,如果你不動操縱桿,電車就會輾過五位被綁在鐵軌上的人;但是你把操縱桿拉下去之後,電車會往另一個鐵軌移動,輾過一個被綁在鐵軌上的人。
你要拉操縱桿還是不拉?
有人就搶先回答說,拉操縱桿,被問說為什麼,他不知道。
哲學家說,可是另一個鐵軌的一人是無辜的,他為什麼要被暴走的電車撞上呢?搶先回答的人說他不知道。
另一個人對這些提問感覺到很不舒服,說「我要退回到上一個問題,我的話我不會動操縱桿」。
哲學家進一步問,這五個人也有自己的人生和未來,有自己的家庭和負債,他們應該死掉嗎?就像原本的第一個問題一樣,這令他不舒服。
有人則是隨口說出一句「也許有方法可以避免任何人死掉?」
哲學家說,請想像成這件事很緊急,請趕快做出決定。
稍微了解鐵道和電車知識的人反問說,再怎麼樣應該都有什麼安全裝置吧?
哲學家說,可是電車失控了啊。
半路出現的數學家說,或許我們可以量化人的好壞,看看誰比較值得被救起來。
哲學家則是反駁,可是一邊只有一個人,但另一邊卻有五個人啊。數學家露出驚訝的表情,像驚覺到一大於五的數學式,卻不能套用到人身上一樣。
異想天開的人說,能不能想辦法讓電車脫軌?哲學家說,這可能會造成更多損失,甚至可能會死超過六個人。
有一點戀愛經驗的人則開口說,這跟海龜湯沒什麼兩樣嘛。
看起來不是很感興趣的人,突然開口說,我知道答案。
哲學家問,所以你會怎麼做?
他說,他會用肉身擋電車。
哲學家驚訝地說,你是開玩笑的吧?
「因為我要你原諒我,所以我會說那是開玩笑的。我是說」他假裝乾咳幾聲,「我發現到你覺得所有答案都是錯的,所以問題本身就有問題。然後同時,我也覺得大部分的答案是對的,所以問題本身是無效的。可是當問題所有答案都是對和錯的時候,要回頭去看問這問題的人,他為什麼要問這個問題?他的目的是甚麼?」
哲學家點了頭,但他又說:「也或許我的答案也是錯的。有很多可以思考的事,不應該在得到了一個答案之後就停下,或是叫別人通通閉嘴。我們或許應該持續地在同樣的問題上打轉,發生之前我們可以做什麼事來避免,發生的話應急措施是什麼,事情之後怎麼善後和怎麼避免同樣的事再次發生。也許我應該為了同樣的問題持續思考。」
哲學家同意這個答覆。
等了許久,以迷因為生的人類終於開口說:「也許真正的答案是我們一路走來所交的朋友(Maye the true answer is the friend we made along the way)。」
哲學家:「你閉嘴啦。」
※※※
※我知道有人可能在看到問題內容就想到mutli-track drifting,我也是,但我有忍住。
分隔線以上的部分是故事。這群人裡面並沒有人用逃避或裝聾作啞來回應,也沒有用不禮貌的行為來打斷一切。我也知道故事很理想,現實才不會這麼輕鬆和充滿智慧。
其次,對我來說這篇故事即便是公開給所有人,所有內容都是針對自己說的,至於對其他人來說,我希望故事就只是傳達一些資訊,僅此而已。
我也想到另一個故事,但我就長話短說了,有位大學學生上電腦動畫的課程,老師問到有誰會做個簡短動畫,他馬上就舉手自願。他花了整整兩天的時間從零學到會,學期末他是班級第一名,畢業後馬上就去大公司工作了。問題是,老師問他的當下明明什麼都不會,他當下為什麼要說謊?他當時在想什麼?
第二則故事的問題我就沒有答案,但我也覺得沒有也沒關係。因為那些問題根本不是重點。
這兩個故事很常在我腦海裡打轉,我只是要提醒自己,對新聞不需要太過躁進。
同時還有一件很重要的事:看新聞是用來吸收資訊,不是用來影響或投射自己的情緒。
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和憤怒誘餌(Rage clickbait)
很可惜的是,我前面提到的那兩個故事,同時也可以是陷阱。
電車難題那篇畢竟是故事的敘述手段,即便我在現實生活當中我做出了結論,而且真的有讓別人覺得說我做出來的結論很好,但好或不好、大多數人同意我這件事,一點意義也沒有,因為要是我沒有思考就對新聞做出膝反射的反應時,我不過就只是會自己走進回音室(echo chamber),讓裡面傳出「一切都很好」的人。
而那個3D模型師的故事,雖然很像電車難題,卻更直接和貼近現代,以人們不懂教育的難處,以及教育不懂人的難處的觀點來看,最後那個問題完全就是引誘他人為了憤怒而生的素材;最後的「問題」完全把整故事弄到失焦,故事的意義也就完全消失了。
我在沒人看見的狀況下弄了一齣自導自演。糟透了!
認真地說,現今的媒體你想要拒絕這兩種內容是幾乎不可能的。媒體企業知道這兩種做法會獲得比較多的點擊率,點擊率就是錢,才不會管你喜歡還是尷尬,你不點它,那麼它就沒有價值。
雖然我也知道人們會轉頭去選擇獨立媒體或自媒體,但當你成為媒體的時候,你能確定它不偏頗嗎?
「台灣媒體很偏頗」,是啊,可是我不需要獨立媒體來告訴我這件事。
我很不幸的身處在教改第一、二屆,又是媒體在台灣對著草莓和板豆腐拍攝、一邊報導說年輕人不努力的年代。
這篇文章放在網路上的時候,它也是媒體的一種,所以當然也有可能會偏頗。而這種說法有可能是真的,也有可能只是確認偏誤而已。
但我還是覺得無論是報導還是文章,裡面會有情緒化的內容,和有用的資訊。我的理性應該用來判斷和分別,感性用來決定是非。可是個人知識的可及範圍是有限的,這時候就別單獨打鬥,和其他人談談吧。
有沒有更簡單快速的方式?這個嘛,先讓我解決另一個問題.......
《潛龍諜影二:自由之子》的AI對話,我大部分是同意的
我說的是這段:
基本上這段來自於AI的發言的意思是,到了網路世代,因為人們開始製造大量、不重要,被AI視為垃圾成山的資訊,在沒有過濾和無限存取的狀況之下保存,會阻礙社會進步,又尤其是把道德標準全部並列在一起的時候,會出現失去或錯用背景環境(lost or wrong context)、現實理想化(idealize reality)或謊言(lying)。
這還不是普通的道德標準,是非常方便的「半真相」(half truth)。這些半真相最可怕的是閱讀內容少於5%,人們就可以自動選邊站了。
最糟糕的狀況就像影片裡提到的,每個人都退到自己的小圈圈裡面,被自己喜歡的「事實」點滴灌溉,直到可以在裡面悠游自在的生活就好。而這就只會導致最糟糕的狀況:小圈圈的人們光是在顧著自己的心情或感覺,就可以搞砸其他人的人生,無論是直接的還是間接的。
如果你有親眼見過學校裡面的辯論會的話,某種常見的狀況應該很容易回想起來:即便對方在很多部分把事情清晰條理地整頓出解決方案,反對方光是看見對方在講話時抓癢,就把這件事情放大成說「這是一種道德瑕疵」、「他呈現出說謊的姿態」。
如果對特定議題不熟悉的話那要怎麼選?「誰把對方罵得比較難聽,那就選他」嗎?
我個人是不太會被這件事困擾。又尤其是格雷厄姆的反駁層次金字塔並沒有鎖在付費牆(paywall)之後:
來源: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A8%B4%E8%AB%B8%E4%BA%BA%E8%BA%AB
我同意的是AI的模式識別(pattern recognition)一直以來都是強項,人們對假新聞、便利的半真相(half-truth)的誘惑顯得無法拒絕。
我最主要的反對原因,是來自於影片中的AI在四代的時候決定讓中東陷入戰爭,然後讓全世界都陷入戰爭經濟裡面,以達成「世界大同」的目標,或者換成更白話的講法:AI決定要讓電車失控。也因為全世界都陷入了這場沒完沒了的戰爭裡面,普遍人們就不會有空去思考說「到底是誰造成這場戰爭」、「誰要為這場戰爭負責」。
回到故事上來看的話,AI找到了一個可以讓人類忙碌的世界事件之外,還避免人們有機會找到阻止這一切的根源。而這樣的決定不僅非常自私,AI也沒有辦法判斷自身的自私。
我也同意網路世代比較不怕假新聞的影響,但身為人類雖然會有很多困擾和心理上的限制,可是如果可以的話,我會建議自己先脫離整個狀況,「先別急著做出結論,我什麼細節都不知道」。如果急了,搞不好就中了某些人的下懷。
其次就是回頭去找相關和更詳細的資訊。即便是相似的事情,新聞報導還是要想辦法用不同的敘述方式來講同一件事;相對的,如果是內容或新聞農場的話,就會看見複製貼上的狀況,而這點就連有名的新聞媒體網站(無論企業還是獨立媒體)都會出現......光是自己去做事實查核就會比閱讀一篇新聞還要長了。
所以與其讓AI進行言論和思想審查管制,我覺得讓AI幫我們去分辨出什麼是假資訊會非常有幫助。有一個網站叫Ground News,該網站囊括了許多新聞來源,但更主要的是它會列出各個新聞來源,以及每個新聞來源會有什麼樣的偏見。
這個網站似乎沒有在抓中文報導,而我真的覺得台灣需要這種網路服務。而且比起AI審查管制言論,利用AI來判斷偏見實在方便很多。
舉例來說,在俄烏戰爭中,烏克蘭換總司令這件事,親俄媒體偏好唱衰烏克蘭,說他們換將軍可能代表著前面的戰略失策等等;但親烏的媒體則會看好新的將軍會帶來新戰略;但比較中立的看法則是覺得說現代化戰爭裡換將軍是很常見的事。同樣一件事就有三個不同的觀點,哪些是資訊、哪些是偏見?
上面的舉例我沒有用到Ground News,但是請想像一下如果沒有其他人幫忙的話,光憑自己去網路上面搜尋和判斷,會花上很多時間就只是專注在同樣一件事上面,闢謠就來不及了。所以與其聽別人或媒體報導在講說什麼,先相信自己的直覺判斷吧。
結語
大概整理一下我前面說的(或者如果你覺得前面太長不想讀的話):
一,面對新聞的態度,請不要把整個人的情緒丟進去,而是往後退幾步。
二,新聞的內容想表達什麼?
三,面對權威的第一個想法,應該先問一下自己的直覺/常識。「我覺得自己是對的」,直覺也會發現到這是謊言。
四,直覺/常識說:「抱歉,這我也不曉得/不確定」?去問問其他人吧。
五,不要把現實理想化。
六,雖然沒在文章裡面講到,科學本身並沒有偏好,只有科學事實,不會因為我不喜歡它的時候它就不是事實,反之亦然。
很多事情不是分成兩分或三分就可以把整件事看清楚,現實會比文字敘述還要有更多資訊,除非你有很多時間,否則的話你真的不用花一大堆時間去找。(這點對國外新聞非常適用)
或者任何人(包括我)都可以把前面所有內容當作漫天謊言也可以。因為如果我不這麼做,就只是把這些方法列出來,其實是沒有意義的。
同時也要小心一件事:「有毒的肯定性」(Toxic Positivity),比較明顯的就是「新聞自由很重要啊你怎麼這樣講」,比較不明顯的則是「這件事幾年前就有人做到這個了你講這麼多做什麼」,即便這些話都有一點道理,但這就是「方便的半真相」,而且這些半真相是用來方便自己來打擊別人而已。
而這就是為什麼我對於說服別人非常不感興趣,人們要聽要閱讀是一回事,學起來並加以運用完全是另一回事,也因為我理解到很多人對於某些特定、非常小的一件事給予過高的關注,雖然那並非壞事,但搞錯重點的話就只會和假新聞一樣,滿足自己的確認偏誤,或只是為了生氣而生氣地點開它。
即便《潛龍諜影2:自由之子》在最後Solid Snake的發言,鑑於自己都未必能辦到來看,個人是蠻悲觀的。
也許我該把這件事忘掉,然後多玩一點電玩遊戲。
後記
要我誠實說的話,這篇文章就是我頭痛的來源之一。我從來都沒有接受過類似的教育,相關的書籍我看的也很少,更何況我把自己的理解寫出來,能不能幫助到別人這件事,我也抱持著懷疑的態度(畢竟有些事要自己去思考或體驗過之後才能理解),可是我不能把這篇文章放著不管,我也不能把自己的精神狀況放著不管,所以才有這篇文章的存在。
感謝你能一路看到這裡,我知道這篇文章無所不用極其的自私,因為我不確定能不能影響到別人之外,因為我認為還是得靠自己去體驗,或跑過這些邏輯之後,或許才能體會到為什麼要追求媒體識讀。或換句話說,我不覺得媒體識讀應該去要求別人要做到什麼程度,先從自己做起會比較重要。
我幾乎沒辦法好好地把自己的想法寫下來,而且我也沒辦法寫草稿(草稿寫完之後我會失去興趣把文章完成),所以文章中有思考斷片的樣子的話那大概也是我的錯。
因為回想我自己,就算我花了太多時間在這個議題上,我還是把自己歸類在懶惰的類別裡。這其實就有點像學習外語,你沒有興趣和習慣持之以恆的話,一般人最多花半小時就會覺得疲勞了。
然後我也不是要在這篇文章裡到處亂指,說:「你看這些人事物,我才不會這樣,我比這些人要好」。我也沒有要你投票給我。
所以你問我台灣人的新聞識讀怎麼樣,我連我自己的水準在哪裡都不曉得,我連怎麼評價自己都不曉得,我要怎麼跟別人說我沒有自信做出判斷?評斷的基準是什麼?也許我該在這裡停下來,先暫時不要管這件事了。
歡迎轉貼網址給別人看這篇文章(雖然我還是覺得這篇文章沒辦法帶來什麼幫助),如果想要引用或借題發揮的話,請透過以下E-Mail網址跟本人聯繫:
我只確定我下一篇不會是這種內容,但我不曉得有沒有空寫下一篇文章,我希望是電玩相關的。我還要找工作,所以一切都是未定。總之我文章就寫到這裡,希望下次能再見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